当前位置:首页>濠河文韵>正文

南通如东泥螺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滩涂精灵演绎"天下第一鲜"的千年滋味

时间:2025-06-26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36分类:濠河文韵

  在如东县洋口港的滩涂上,62岁的"踩螺王"徐永富正弯腰在退潮后的泥滩上搜寻,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每分钟能精准捕捉20多只泥螺。"现在正是'桃花螺'最肥美的时候,必须在退潮后两小时内完成采收。"徐师傅边说边展示刚捕获的金黄油螺。这道承载着江海人家记忆的"水中奶酪",近日正式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独特的"滩涂-盐渍"生态系统引发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关注。

1.png

  据如东县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统计,全县泥螺养殖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突破1.8万吨,占全国市场的67%。与普通海螺不同,如东泥螺需在特定的咸淡水交汇处生长,其肉质呈现独特的琥珀色。县文旅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泥螺主题农家乐接待游客12万人次,抖音"如东味道"话题下泥螺采收视频播放量达3.2亿次。最受欢迎的非遗体验项目"古法腌泥螺",需要游客亲手将活螺放入20%浓度的海盐中"醉制"三天。

  现代加工技术让这道时令美味突破地域限制。南通海关数据显示,采用低温熟成技术的即食泥螺制品,今年前五月出口量同比增长140%,主要销往日韩及东南亚地区。老字号"海之子"研发的真空包装醉泥螺,通过巴氏杀菌工艺将保质期延长至180天,新开发的麻辣和蒜蓉口味成为年轻消费者的"追剧神器"。正在拍摄《风味中国》的导演组透露,镜头下泥螺在黄酒中吐沙的灵动画面,完美诠释了"鲜"字的象形本源。

  如东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晓燕介绍,当地正在建设泥螺文化体验馆,将通过AR技术还原宋代文献记载的"吐铁"(泥螺古称)捕捞场景。这道曾经只在渔民家宴上出现的下酒菜,如今正通过产业链升级走向世界餐桌。专程从上海赶来采购的米其林餐厅主厨大卫感叹:"当舌尖触碰到那团带着海洋气息的胶质时,瞬间明白了什么叫'至味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