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接镇刺绣博物馆落成,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2025年4月8日,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再添文化新地标——由南通天香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斥资兴建的“南通刺绣博物馆”正式开放。该馆以“南通仿真绣”为核心,集保护、研究、展示与创新功能于一体,通过系统梳理仿真绣的历史脉络与技艺演变,为公众呈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博物馆内不仅陈列了清代至当代的经典绣品,还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刺绣工艺流程,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百年传承:从沈寿到现代绣娘
南通仿真绣起源于清末刺绣大师沈寿创立的“仿真绣”技艺。沈寿融合西洋油画技法与传统苏绣,以旋针、虚实针等创新针法表现人物肌肤质感与光影层次,其代表作《耶稣像》曾获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一等大奖”。此后,沈寿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培养出首批仿真绣传承人,奠定了技艺传承的基石。如今,以金蕾蕾、冯丽等为代表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持续推动仿真绣技艺精进,其肖像绣作品《普京总统肖像》《克罗地亚总统肖像》等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国礼”。
高校研培: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南通大学近年来通过“仿真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培计划,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2025年1月,第二期研培班结业作品展在南通现代美术馆亮相,展出来自全国多地的40余件创新绣品。项目以金蕾蕾等传承人为主导,结合马盛德教授“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理念,引导学员探索刺绣与当代艺术、数字技术的融合路径。学员代表李玲表示:“我们将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思维开拓市场,让仿真绣真正‘活’在当下。”
挑战与展望:守护技艺需多方合力
尽管南通仿真绣屡获殊荣,但其传承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市场化不足等挑战。南通刺绣博物馆计划通过“绣娘工作坊”“非遗研学游”等活动扩大社会参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卫呼吁:“需构建‘高校+企业+传承人’协同机制,推动仿真绣从‘技艺传承’向‘文化IP’升级。”
结语
从沈寿的“以新意运旧法”到当代绣娘的“以针为笔绘时代”,南通仿真绣跨越百年,始终以匠心对话世界。未来,随着多方力量的持续投入,这一承载江南文脉的瑰宝,必将绽放更璀璨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