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传统技艺焕新彩,非遗文化引热潮
3月29日,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举办“传承民俗文化,体验非遗魅力”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国近百名风筝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参与。活动现场,板鹞风筝市级非遗传承人于红伟带领孩子们体验扎制技艺,从选竹、扎骨架到裱糊绘画,手把手传递千年匠艺。刘桥镇风筝协会会长施顾华表示,协会将融合现代科技与非遗技艺,并通过新媒体扩大传播,助力南通板鹞风筝走向世界。
造型与声韵:板鹞的独特魅力
南通板鹞风筝以六角、八角等几何图形为基本单元,通过“七联星”“十九联星”等组合形成独特造型,平面构成中蕴含“和谐圆满”的东方哲学。其最大特色在于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哨口——主哨“嗡声”浑厚如大提琴,小哨清亮似短笛,空中借风鸣响,被誉为“空中交响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承毅介绍,制作传统板鹞需上百道工序,核心工艺在于哨口的音律设计,“扎糊绘放”四艺皆精,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古今交融: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近年来,南通板鹞风筝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大胆革新。造型上融入金鱼、金蝉等灵动元素,提升观赏性;材料上以碳素钢管替代竹骨,减轻重量且更易收纳。刘桥镇等地通过“风筝进校园”、文旅融合活动推广非遗,带动“风筝经济”发展,成为富民产业。当地俗谚“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道出了风筝与农耕文化的紧密关联,也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愿。
未来展望:从江海平原飞向世界
南通板鹞风筝承载着千年历史与匠人智慧,如今正以更轻盈的姿态翱翔于国际舞台。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强、跨界合作深化,这一“空中图腾”将继续奏响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天籁之音,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深邃与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