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濠河文韵>正文

数字工匠让大生纱厂复活,长三角研学订单破10万

时间:2020-02-19作者:刘罗锅阅读:23分类:濠河文韵

  

  数字文脉走廊:当张謇故里遇见AR科技,百年纱厂“活”在当下

  初夏的南通唐闸镇,通扬运河畔的钟楼依旧矗立,但游客手中的智能设备却让百年前的机器轰鸣声再度响起。2025年5月,张謇故里新开放的“数字文脉走廊”以AR(增强现实)技术为核心,将大生纱厂的工业记忆从黑白史料中解构重组,形成一条可触摸的时空隧道。据文旅部门统计,项目开放仅半月,沪通两地青年研学订单量已突破10万单,成为今夏长三角文旅市场的现象级爆款。

  AR复原:清花间的“数字工匠”与英国设计师隔空对话

  走进大生纱厂旧址,游客只需佩戴轻量AR眼镜,1898年由英国工程师汤姆氏设计的清花间厂房便以三维建模形态叠加在现存建筑之上。虚拟场景中,梳棉机、清花机的运转流程被拆解成动态示意图,棉花如何通过“清-梳-并-粗-细”五道工序转化为纱线的百年工艺一目了然。一位参与体验的东华大学纺织专业学生感叹:“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变成了可交互的立体教案,连当年工人操作时的手势角度都能还原。”

  这种“数字工匠”技术的背后,是南通市图书馆最新开通的“中国近代数字文献资源全库”支撑。项目团队从3000余份历史图纸、800多张老照片中提取数据,甚至精准复刻了1895年张謇创办纱厂时使用的德国产纺织设备参数。文旅专家评价,这种“工业考古+数字孪生”的模式,让文物保护从静态展示跃升为动态叙事。

  研学热潮中的“科技赋魅”:从校门打卡到深度交互

  与当前研学市场“只旅不学”的乱象形成鲜明对比,数字文脉走廊设计了多层级参与模式:小学生可通过AR游戏收集“张謇创业徽章”,中学生能虚拟操作纺织设备并生成效率报告,大学生则可调取原始财务报表分析近代民族工业的资本结构。携程平台数据显示,该项目的订单中,16-25岁群体占比达67%,团队预约已排至8月底。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意保留了物理空间的真实质感。当游客站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事厅”内,AR系统会同步叠加张謇当年在此主持董事会议的全息影像,而建筑本身的青砖灰瓦、柚木地板仍可触碰——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被游客称为“历史的呼吸感”。

  文脉赓续的新范式:从工业遗产到城市IP

  张謇故里项目并非简单套用科技外壳。其核心逻辑是以“诗画海门”为文化基底,将散落的工业遗址通过数字廊道串联成叙事轴线。游客沿运河漫步时,手机APP会基于GPS定位推送周边历史场景:大生码头遗址浮现当年棉包装卸的繁忙场景,护厂河畔重现1920年代工人夜校的朗诵声。

  这种活化实践正在产生溢出效应。南通文旅局透露,以大生纱厂AR内容为蓝本开发的数字藏品,上线首日即售罄;而由清花间厂房结构衍生的文创积木,成为青少年了解近代工业史的热门教具。正如一位历史学者所言:“当年轻人主动用科技工具解构历史,文化遗产便真正拥有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