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泉州月亮湾的金色沙滩上,工人们正在种植耐盐碱的滨海植物。这片绵延2.8公里的弧形海湾,日前启动第三期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投资3200万元用于沙滩养护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重建。作为福建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重点项目,月亮湾经过连续三年的生态治理,海水水质已从四类提升至二类标准,沙滩平均宽度增加了15米。
此次工程重点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修复工作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在岸线区域补沙15万立方米,种植木麻黄等防风固沙植物3.6万株;在海湾东侧建设800米生态护岸;在潮间带区域投放20万粒贝类苗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李志强表示:"月亮湾采用的'软硬结合'修复方案,既保持了沙滩的自然特性,又增强了海岸防护能力,为类似海湾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样本。"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月亮湾的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今年新开放的海洋科普馆通过沉浸式投影技术,向游客展示海湾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周末举办的"净滩行动"环保公益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志愿者参与。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女士说:"这里的沙滩干净细腻,孩子特别喜欢在退潮时赶海捡贝壳。"据统计,今年端午节假期期间,月亮湾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
在推动生态旅游的同时,当地政府注重可持续发展。泉州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华侨大学实施的"智慧海湾"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水质、潮汐等12项环境指标。台商投资区文旅发展局局长陈明辉表示:"我们计划将月亮湾打造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示范性滨海景区。"据悉,月亮湾还将建设一条长3公里的滨海慢行道,预计2026年全面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