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崇武古城东门城墙下,文物保护专家正在对风化严重的花岗岩墙体进行测绘记录。这座有着638年历史的明代海防要塞,日前获得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支持,启动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修复工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现存完整城墙2455米,城垛1304个,是我国东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群之一。
此次修复工程重点针对东门至南门段约800米的城墙。据惠安县文旅局局长介绍,工程将采用传统石砌工艺与现代加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36处出现位移的城垛和8段受损墙体进行修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修复团队专门从泉州本地采石场选取与原材料相匹配的花岗岩,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按照明代《营造法式》记载的技艺进行加工。正在现场指导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绍森表示:"崇武古城独特的'丁'字形平面布局和'三合土'砌筑工艺,对研究中国古代海防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海丝"申遗成功,崇武古城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今年推出的"数字古城"项目,通过VR技术还原了明代抗倭场景,游客佩戴设备即可"穿越"体验古代海防生活。古城内的惠安女民俗表演和南音演奏,则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来自浙江大学的建筑系研究生张明表示:"站在城墙上眺望台湾海峡,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种体验非常震撼。"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崇武古城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5%。
在保护物质遗产的同时,当地政府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泉州市文旅局联合华侨大学开设了"闽南传统石砌技艺"培训班,邀请参与修复的老匠人现场授课。文史专家黄真真强调:"崇武古城不仅是军事建筑杰作,更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既要修复石头城墙,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保家卫国、开拓进取的精神。"修复工程预计2026年底完工,届时将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海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