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泉州天后宫正殿前,文物保护专家正在对殿内16根明代花岗岩龙柱进行三维扫描。这座见证了八百余年海丝文化的古建筑群,日前获国家文物局特批的56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建宫以来首次全面系统性修缮工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泉州天后宫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宋代建筑规制,其"前殿后寝"的布局形制为闽南地区宫庙建筑提供了重要范本。
此次修缮工程将历时两年,重点修复因海风侵蚀出现破损的屋顶琉璃构件和木雕装饰。参与方案制定的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赵辰指出:"天后宫大殿的'蜘蛛结网'藻井是闽南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我们将采用传统大漆工艺配合现代材料进行保护性修复。"据天后宫文保所统计,建筑群内现存历代碑刻23方,其中记载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尤为珍贵。施工期间,天后宫仍正常开放,仅局部区域设置围挡。
随着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前来天后宫朝圣的游客逐年增加。今年推出的"数字天后宫"项目,通过AR技术还原了元代祭典场景,游客扫码即可"参与"古代航海出发前的祈福仪式。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游客陈先生感叹:"看到殿内保存完好的清代航海图,真切感受到祖先下南洋的艰辛历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天后宫接待游客达6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8%。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修缮特别注重文化活态传承。泉州市文旅局联合泉州师范学院开设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班,邀请参与修缮的老匠人现场授课。文史专家王仁杰强调:"天后宫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海丝精神的载体。我们既要修复砖瓦木石,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文化基因。"修缮工程预计2027年完工,届时将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