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记者报道
在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妇女"与"女性"的称谓之争持续引发公众讨论。这两个看似相近的词汇,实则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记忆与文化烙印,折射出性别身份认知的深层变迁。
一、术语定义的百年演变
传统汉语体系里,"妇"与"女"具有明确分野。《说文解字》记载"处子曰女,适人曰妇",这种以婚姻状态划分的称谓在宋明理学强化"三纲五常"后,进一步将"妇道"与"内闱"空间捆绑。近代白话文运动促使"妇女"成为统称,但官方界定中,"妇女"始终指代14岁以上全体女性。
20世纪初,伴随《妇女杂志》等近代报刊兴起,"妇女"被赋予政治解放意涵,成为反缠足、争教育权等社会运动的核心符号。而"女性"一词则更多出现在消费文化领域,逐渐剥离集体主义色彩。
二、社会认知的割裂现状
年轻群体对"妇女"的抵触情绪日益显著。网络调查显示,62%受访者认为"妇女"带有"已婚、操持家务"的刻板印象,而"女性"则被视为更具现代性的中性表述。这种认知差异在"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命名争议中尤为突出:电商平台普遍采用"女神节""女王节"替代,高校则衍生出"女生节"庆祝活动。
学界指出,这种割裂源于双重文化规训:一方面"妇女"仍与社会主义劳动妇女形象绑定,暗示阶级属性;另一方面商业社会通过"去妇女化"营销,将女性价值窄化为消费能力与外貌资本。
三、身份认同的突围尝试
部分青年群体开始重构"妇女"内涵。2025年妇女节期间,上海高校发起#我的妇女宣言#话题,参与者通过展示科研、艺术创作等多元生活场景,试图解构"妇女=家庭主妇"的单一叙事。社会学教授周怡靓认为,这种再诠释延续了晚清报刊重塑女性话语的传统,本质是突破"内闱"空间的当代实践。
语言文字专家强调,称谓争议背后是女性主体性的觉醒。当传统"妇职"与现代"女权"产生碰撞,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既是社会进步的镜像,也是文化转型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