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大众传播学 符号有哪些特性

时间:2025-09-30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63分类:江海要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符号所包围——从清晨唤醒我们的手机闹钟图标,到街头闪烁的红绿灯;从社交媒体上不断更新的表情包,到商场橱窗里精心设计的品牌标志。这些看似平常的符号,实际上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引导着我们的行为。近日,笔者通过对传播学领域的深入探访,对构成我们生活底色的大众传播符号特性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符号最基础也最奇妙的特性在于其“任意性”。当我们看到圆形红灯时会自然止步,听到特定旋律会联想到某个品牌,并非因为这些图形或声音本身具有“停止”或“某个品牌”的天然属性,而是源于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最初是任意的,正如不同的语言用完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概念。然而,一旦这种关系被特定文化群体所接受和固化,就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任意性并非意味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符号,恰恰相反,符号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能否被社会共同体广泛认可和采用。

  与任意性紧密相连的是符号的“社会性”。任何一个有意义的符号都必须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才能被正确解读。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多数文化中表示赞赏,但在某些地区却带有侮辱意味;白色的服饰在东方传统中与丧事相关联,在西方婚礼上却象征纯洁。这种社会性决定了符号的解读永远无法脱离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更显得复杂而微妙,一个在本土文化中积极正面的符号,很可能在异质文化中引发完全不同的理解,甚至导致严重的传播障碍。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符号还具有显著的“多义性”特征。同一个符号在不同情境、对不同受众可能传递迥异的信息。一朵玫瑰可以是爱情的告白,也可以是政治党派的象征;一个微笑表情包在年轻人看来是友好,对长辈可能显得不够庄重。这种多义性既丰富了表达的可能性,也为误读埋下了伏笔。在公共传播领域,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则新闻报道,一幅宣传画,一段视频,都可能被不同群体作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传播者固然无法完全控制受众的解读,但可以通过营造合适的语境来引导理解的方向。

  符号系统还展现出强烈的“历史动态性”。随着时代变迁,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全新的数字符号语言,传统符号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囧”字从生僻汉字变身网络流行符号,“粉丝”从食品转变为追星族的代称,这些变化生动记录了社会文化的演进轨迹。同时,一些曾经广泛使用的符号可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新的符号则随着技术革新和文化融合不断涌现。这种动态发展使得符号系统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在实地探访中,多位传播学研究者指出,理解符号的这些特性对提升现代社会的传播效能至关重要。在商业传播中,品牌需要充分考虑符号的多义性,避免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歧义;在公共政策宣传中,要注重符号的社会性,采用目标受众能够准确理解的符号语言;在文化创作中,可以巧妙运用符号的历史性,通过传统符号的创新使用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传播日益主流的当下,符号的创造和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符号等新型传播形式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符号体系。这种快速迭代既体现了符号系统的强大包容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符号生命周期缩短,代际之间的符号理解差异扩大,不同圈层形成的符号壁垒日益明显。如何在这些新变化中保持有效沟通,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我们认识到符号的这些特性,就能以更审慎、更智慧的态度面对这个被符号包围的世界。从任意性中我们看到符号建构的本质,从社会性中我们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从多义性中我们学会多角度思考,从历史性中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提升符号识读能力不仅关乎传播效果,更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言:“读懂符号,就是读懂这个时代。”

  站在传播革命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这些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符号特性,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复杂多变的传播现象提供一把钥匙。在每个人既是符号接收者又是符号创造者的时代,对符号特性的深刻理解,将帮助我们在信息海洋中更精准地导航,在交流沟通中更有效地搭建理解的桥梁。而这,正是探索传播学符号特性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