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崇川区濠河之畔,一座承载着中国博物馆事业开篇之作的文化殿堂正焕发新的生机。作为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近日迎来建馆120周年纪念。这座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博物苑,经过近年来的全面提升改造,已成为展示江海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长三角地区备受瞩目的文化地标。
走进南通博物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新馆区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总占地面积扩展至7.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3万平方米。今年完成的展陈提升工程,首次系统梳理了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体系,通过3000余件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全景式展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张謇手稿、大生纱厂原始股票等国家一级文物22件(套)均为首次集中展出,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观摩研究。
博物苑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的文物修复中心配备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和科学检测设备,可对纸质、纺织、金属等各类文物进行专业化保护修复。今年上半年,修复团队成功修复了清末民初的珍贵文献58件,其中包括张謇与各界名流的往来信札。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博物苑完成馆藏文物三维扫描1200件,建成"云上博物苑"数字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珍贵藏品。
为丰富观众体验,博物苑推出"博物南通"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举办的"张謇讲堂"邀请文化学者解读近代实业发展史;面向青少年的"小小讲解员"培训计划已培养200余名小志愿者;暑期特别推出的"文物修复体验课"场场爆满。据统计,今年1-6月,博物苑接待观众达56万人次,同比增长65%,其中青少年观众占比超过40%。
随着长三角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南通博物苑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开展深度合作。近期推出的"江海文明特展"汇集长三角地区20余家文博机构的精品文物168件,系统展示长江入海口区域的文明发展脉络。博物苑还创新推出"博物馆+"模式,与周边景区、商业体联动,打造文化休闲新体验。
"我们将继续发挥'中国博物馆摇篮'的示范作用。"南通博物苑馆长王伟表示,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让这座百年文化殿堂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