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前,文物保护专家正在对殿内8根金丝楠木立柱进行超声波检测。这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东南沿海规模最大文庙建筑群,日前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的3800万元专项修缮资金,启动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不仅是古代泉州"海滨邹鲁"的历史见证,更承载着闽南文化中"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
府文庙现存的建筑格局形成于南宋绍兴年间,占地近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其中大成殿采用重檐庑殿顶的皇家规制,殿内保存着清代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等八块金匾。参与修缮方案制定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凯指出:"文庙的斗拱体系保留着明显的宋代营造法式特征,此次修缮将重点修复被白蚁蛀蚀的12处木构件,同时采用纳米材料对屋面琉璃瓦进行防风化处理。"据文庙管理处统计,建筑群内现存历代碑刻47方,包括记载朱熹讲学经历的珍贵元代石碑。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府文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发展机遇。今年新推出的"数字文庙"项目,通过VR技术还原了明代祭孔大典的场景,游客戴上设备就能"参与"古代书生释奠礼的全过程。端午假期期间,文庙举办的"开笔礼"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600多个家庭参与。来自台湾高雄的游客林先生感慨:"看到孩子们在大成殿前朱砂启智,真切感受到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修缮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市文旅局联合泉州师范学院开设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修班,邀请参与文庙修缮的老匠人现场教学。文史专家陈泗东强调:"府文庙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修复建筑本体,更要延续其中蕴含的尊师重教精神。"修缮期间,文庙仍正常开放,工程预计2026年6月完工,届时将举办"东亚儒学论坛"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