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泉州西街的骑楼长廊下,刚出炉的润饼皮香气与南音婉转的曲调交织在一起。这条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街,近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成为展示泉州海丝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全长约800米的西街,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137栋,其中省级文保单位4处,完整保留了"前店后宅"的传统商业格局。
走在西街斑驳的石板路上,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与街边时尚咖啡馆相映成趣。据鲤城区文旅局统计,今年上半年西街接待游客达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5%。"我们特别注重保护原生态的市井生活。"西街管委会主任黄明辉介绍,通过"修旧如旧"的微改造,已完成63栋历史建筑的立面修缮,同时引入文创工作室42家,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正在选购手工花灯的厦门游客李女士说:"这里既有古早味小吃,又有文艺小店,每个转角都能遇见惊喜。"
值得关注的是,西街创新推出的"数字导览"系统让历史"活"起来。游客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就能通过AR技术看到百年前商铺林立的盛况。华侨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建国评价:"西街的保护模式实现了历史文脉传承与当代生活需求的平衡。"入夜后,改造后的旧面粉厂变身"西街1915"艺术空间,定期举办非遗展演,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
随着保护升级,西街正从单纯的旅游景点转变为融合居住、商业、文化的复合空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透露,将投资1.2亿元建设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游客体验。正如文史专家陈晓东所言:"西街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记录着普通泉州人的烟火人生,这种真实的生活气息才是最动人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