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崇川区濠南路的老字号"江海春"后厨,74岁的非遗传承人张德荣正用铜勺轻搅砂锅,琥珀色的河豚汤汁翻滚间散发出独特醇香。这道始创于1915年的"张氏红烧河豚",近日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成为全国首个进入非遗预备名录的河豚菜品。张师傅展示着祖传的紫铜锅具介绍:"必须选用长江口2斤半左右的暗纹东方鲀,配以本港海蜇头和十年陈酿黄豆酱,文火慢煨3小时才能达到'汤汁挂壁'的标准。"
据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作为全国最大的河豚养殖基地,南通现有备案养殖户137家,年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与日式河豚刺身不同,南通红烧技法讲究"三烧三焖"——先烧皮去刺,再烧肉定型,最后烧汁入味,过程中需严格把控火候与时间。市餐饮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市26家授权餐厅日均消耗活豚超2000尾,清明至端午期间的预订桌位已排至三个月后。在抖音"江鲜美食"话题下,"揭盖瞬间"的河豚特写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5800万次。
随着食品安全标准完善,这道"危险美味"正走向大众餐桌。南通大学海洋食品研究院研发的河豚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将检测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15分钟。老字号"江海春"与顺丰冷链合作的真空包装礼盒,采用-45℃超低温急冻技术,解冻后风味留存率达92%,今年已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日韩市场。正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新一季的导演组透露,南通红烧河豚将作为"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代表作亮相。
市文旅局局长陈伟表示,南通正在筹建河豚文化博物馆,将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传统烹制场景。这道曾让苏东坡"拼死吃河豚"的传奇美食,如今以科学化、标准化的新面貌延续着江海人家的味觉记忆。专程从上海赶来尝鲜的美食博主林小曼感叹:"鱼皮胶质在舌尖融化的瞬间,终于明白什么是'值得用生命体验的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