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录取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各大省份相继公布了普通高校招生征集志愿计划,一批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名单进入公众视野。所谓“缺额院校”,即指在常规录取结束后,因报考人数不足、考生志愿填报不均衡、退档产生的空额等多种原因,尚未录满招生计划的院校。这些院校的信息往往通过各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公告向社会披露,也成为当年高招录取生态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纵观全国多个省份公布的征集志愿名单,缺额现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点。部分边远地区、中小城市的普通本科院校,以及一些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高职专科院校缺额情况较为普遍。例如中西部部分省份的二本、三本批次院校,在农林、地质、矿业、师范等传统基础学科,以及部分被认知为“冷门”的专业上,常常出现计划未能一次性录满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或更名时间不长的学校,由于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尚在积累阶段,也容易出现在缺额名单之中。
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与高考生源总量的区域性变化密切相关。在一些人口流出较为明显的省份,本地高校,特别是非优质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导致报考热度不高。其次,考生及家长在志愿填报时的选择倾向高度集中,优先选择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知名高校以及就业前景明朗的热门专业,这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部分地域不占优势、办学特色偏基础或艰苦行业的院校面临生源压力。再者,高考综合改革在多个省份推进,合并录取批次成为趋势,原本在二本、三本批次招生的院校被置于同一平台竞争,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特色不鲜明的学校更容易在生源争夺中处于下风。
值得注意的是,缺额并非完全等同于办学质量低下。许多出现缺额的高校在其专业领域内拥有特色和优势。例如,某些地处地级市的师范类院校,虽无法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竞争,但却是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市场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同样,一些农林类院校的特定专业,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长远来看前景广阔,却可能因考生对行业艰苦程度的顾虑而面临短期报考遇冷。
征集志愿为分数达到批次线但尚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了宝贵的二次选择机会,也是对教育资源进行一次动态调配的过程。各省教育考试院会公布详细的缺额计划、专业名称及具体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考生重新填报志愿。这对于许多考生而言,无疑是圆梦大学的重要补救途径。从历年情况看,经过数次征集志愿后,绝大多数院校最终都能完成招生计划,但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降分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017年的高招缺额现象也引发了教育界对高校定位和专业设置的深入思考。一方面,它倒逼部分高校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集群,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它也提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建立更加理性和多元的评估框架,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而应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职业规划以及院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综合考量,或许能在“冷门”中发现真正的“价值洼地”。
总体而言,年度缺额院校名单的公布,是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中的正常环节,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后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它反映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吸引力差异,也揭示了考生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待进一步协同的现实。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扶持,需要高校苦练内功、明确定位,也需要社会公众逐步转变固有的教育评价观念,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更优化、更高效的配置。
未来的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必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对接。对于高校而言,唯有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才能在未来生源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考生而言,拓宽视野,基于长远发展做出更契合自身的选择,或许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2017年的这份缺额院校名单,不仅是一份补录指南,更是一份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的生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