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南通海鲜消费现状调查:核污水排海背景下市民餐桌如何选择?‌

时间:2025-04-13作者:张亮阅读:19分类:江海要闻

  2025年4月,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已进入第11轮,累计排放量超7.8万吨‌。作为长江入海口的沿海城市,南通市民对海鲜食用安全高度关注。记者走访发现,当地海鲜市场在政府监管与科学监测支撑下保持稳定,但消费习惯已悄然转变‌。

  一、市场现状:国产海鲜占主导,检测体系筑牢防线‌

  目前,南通农贸市场及商超的海鲜供应以国产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产品为主。自2023年8月中国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南通海关对进口水产品实施“100%查验+实验室检测”双保险,并建立放射性物质快速筛查机制‌。多家水产商户表示,所有上架产品均需提供产地证明及检测报告,批发环节抽检频率同比提升40%‌。

  二、市民反应:消费趋于理性,替代选择增多‌

7.png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约六成市民仍保持海鲜食用习惯,但呈现两大变化:

  品类偏好调整‌:远洋鱼类(如带鱼、秋刀鱼)消费量上升,近海贝类、藻类选购更谨慎;

  购买渠道集中化‌:超八成消费者选择大型商超或品牌水产店,流动摊贩销量下降明显‌。

  部分市民转向禽肉、豆制品等替代蛋白来源,某社区团购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水产类订单占比同比下降12%,而植物蛋白产品增长23%‌。

  三、专家解读:短期安全可控,长期风险需警惕‌

  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南通近海2025年3月采集的20个样本中,氚、铯-137等关键指标均低于国家限定值的1/10‌。核安全专家指出:

  现有监测技术可精准识别超标产品,正规渠道海鲜可放心食用‌;

  碳-14、碘-129等长半衰期核素可能随食物链富集,建议减少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摄入‌。

  四、政府行动:立体化防控网络持续升级‌

  南通市已启动三项应对措施:

  加入国家东海放射性物质实时监测网络,增设3个近海浮标式监测站;

  对吕四渔港等主要捕捞区实施“船船检测、批批留样”;

  每月发布《海鲜消费安全指南》,科普核素检测方法与低风险品类选择‌。

  五、产业影响:传统渔业加速转型‌

  部分近海养殖户转向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如启东一家企业通过封闭式系统培育对虾,产能提升30%且实现“零外界水体接触”‌。远洋捕捞企业则扩大印度洋、大西洋作业范围,南通远洋渔船登记量同比增加17%‌。

  结语‌

  面对核污水排海这一全球性挑战,南通通过“科学监管+产业升级+公众教育”的组合策略,维系着海鲜消费市场的动态平衡。正如一位市民所言:“选择相信数据,但也会更认真地看检测标签。”这场关乎餐桌安全的“防御战”,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