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非遗走亲、灯光秀、夜游经济,南通如何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

时间:2018-03-21作者:小赵阅读:23分类:江海要闻

  

  昨夜,千年濠河的波光与非遗文化的璀璨在南通首届非遗文化节的开幕式上交相辉映,一场以“双城匠造 非遗走亲”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沪东社区与南通联合打造的盛会,不仅打破了非遗文化“小众圈层”的壁垒,更以万人空巷的夜游灯光秀重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夜间经济与文化活力。

  非遗活态传承:从匠人作坊到城市舞台

  文峰广场(浦东店)的开幕式现场,45个非遗项目如繁星般散落。通草盆景的纤薄花瓣在灯光下近乎透明,蓝印花布匠人手中的木槌敲打出绵延百年的节奏,而石港腐乳的咸香与如皋火腿的醇厚交织成舌尖上的“非遗地图”。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活动创新采用“非遗走亲”模式——来自浦东的顾绣与南通的沈绣同台竞艳,两地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丝绸上完成了一场跨越长江的“艺术对话”。一位带着孩子体验竹编工艺的家长感慨:“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摸能玩的活历史。”

  灯光秀:科技为非遗披上幻彩外衣

  当暮色浸透濠河两岸,3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勾勒出“江海之门”的壮阔轮廓。这些光点时而化作翩翩起舞的板鹞风筝,时而重组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场景,最后幻变成“南通非遗”四个流光溢彩的大字。河面成为天然的投影幕布,国家级非遗梅庵派古琴的谱纹以激光形式投射在水幕上,琴师指尖的吟猱绰注竟化作可见的韵律线条。摄影爱好者王先生守候在最佳机位三小时,他展示的照片里,灯光、古建与游船的光轨重叠,宛如“打翻了的琉璃万花筒”。

  夜游经济:一条河唤醒一座城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仅开幕式当晚,濠河景区便接待游客2.3万人次,相当于平日半月客流。沿河搭建的12个“非遗快闪店”创下单日销售额新高,其中南通色织土布制成的文创包袋半小时售罄。更令人惊喜的是,主办方巧妙利用游船甲板打造移动舞台,《茉莉花》的评弹版本与爵士乐改编版在相邻船只交替上演,游客们随着音乐摇摆时,两岸灯光会实时变换节奏——这种被称为“声光联觉”的技术,让整条濠河变成“流淌的交响乐”。

  文化赋能:从“旅游荒漠”到“打卡绿洲”

  曾自嘲为“旅游荒漠”的南通,此次通过非遗与夜经济的结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转型答卷。文旅专家指出,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三新”:新技术赋予传统工艺炫目表达,新场景让历史走进现代生活,新消费模式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增量。家住崇川区的李女士带着外地亲戚连逛三晚仍意犹未尽:“以前总觉得南通晚上没什么去处,现在灯光秀成了我们向客人炫耀的新名片。”

  这场将持续至六月中旬的文化节,后续还将推出非遗研学工坊、江岛烟火大会等系列活动。当最后一束激光消失在濠河尽头,人们记住的不只是刹那光华,更是这座城市用文化自信点亮的可持续未来。正如开幕式上那位白发非遗传承人所言:“老手艺遇见新科技,就像古运河遇见太平洋——看似不搭调,却激荡出意想不到的壮阔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