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北支的潮汐滩涂上,一群仅有麻雀大小的鸟儿正用它们独特的勺状喙在泥泞中翻找食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灵,却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勺嘴鹬。2025年初,南通市在长江北支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勺嘴鹬越冬群落,这一发现让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成为国际鸟类保护的焦点。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政府迅速响应,划定了130平方公里的湿地保育区,为这些“湿地精灵”筑起了一道永久性的生态屏障。
濒危物种的“最后驿站”
勺嘴鹬的全球种群数量不足500只,比野生大熊猫更为稀少。它们的生存高度依赖滨海湿地,而南通沿海恰好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上。每年3月至5月,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补给,其中勺嘴鹬的越冬群体规模在此次调查中创下历史纪录。生态摄影师李东明曾观察到一只佩戴黄色脚环的个体“EY”,这类标记帮助研究者追踪它们的迁徙路径和生存状况。南通的滩涂湿地,如同一个国际化的“候鸟服务区”,为这些长途跋涉的旅行者提供食物和休憩的港湾。
湿地保育区的科学布局
南通市此次划定的130平方公里保育区,并非简单的“圈地保护”。借鉴2019年小洋口勺嘴鹬高潮栖息地的成功经验——该项目通过人工营造涨潮时的浅水洼地,使鸟类在潮水淹没滩涂时仍能找到安全栖息点,新保育区将采用“核心区+缓冲带”的立体保护模式。核心区严格禁止人类活动,而缓冲带允许有限的生态监测和科普教育。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物种保护需求,也为公众参与留出了空间。
数据背后的生态密码
南通湿地的价值远不止于勺嘴鹬。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这里拥有全省第二大的自然湿地面积,达600多万亩,滋养着228种鸟类、476种鱼类。尤为重要的是,75种鸟类受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庇护,32种列入中澳协定名录。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条跨越国界的生命链条:勺嘴鹬在俄罗斯楚科奇半岛繁殖,冬季南下至南通湿地,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整个迁徙路线的生态健康。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术
在“生态优先”原则下,南通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一方面,通过长江湿地、滨海湿地的系统性修复,提升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利用湿地资源发展观鸟旅游,如东台条子泥湿地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新划定的保育区明确禁止开发,但周边区域将建设生态友好型设施,例如隐蔽式观鸟塔和科普长廊,让保护成果转化为公众教育的活教材。
全球视野下的南通样本
勺嘴鹬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国际鸟盟数据显示,全球可繁殖的勺嘴鹬仅剩120-228对,而南通越冬群落的发现为种群恢复带来了希望。当地政府正计划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推动保护行动纳入跨国协作网络。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保护勺嘴鹬,就是保护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人类与自然正书写着共生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