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沿海的鹭岛之滨,厦门大学以其独特的红砖白瓦和面向海洋的开放气质,持续吸引着全球目光。这座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高等学府,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国际化学术港湾。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厦门大学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其校园内涌动的多元文化浪潮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漫步在厦门大学的思明校区,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学子抱着书本穿梭于棕榈树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大学已与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遍布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在这里与中国师生共同学习生活,他们中既有攻读学位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从事短期交流访问的进修生。
欧洲国家中,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与厦大的教育合作尤为密切。其中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设立的厦门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项目。来自德国的机械工程专业交换生托马斯·韦伯表示:“厦大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水平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教授们总是鼓励跨文化思维碰撞。”
北美地区则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与厦大的学术往来历史悠久。美国特拉华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等名校与厦大保持着稳定的学生交换和教师互访机制。每年秋季学期,都有近百名北美学生通过“汉语桥”等项目来到厦大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亚洲周边国家更是厦大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韩国和日本学生也常年保持较大规模。来自印尼的医学专业留学生林美琪告诉记者:“厦门与东南亚气候相似,饮食文化也相通,加上厦大医学院的雄厚实力,这里自然成为我就读的首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成果显著。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都与厦大开展了深度合作。厦大设立的海外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孔子学院,已成为当地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
非洲大陆的留学生群体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正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来自肯尼亚的环境科学博士生杰克逊·姆旺吉表示:“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进步令人惊叹,厦大的近海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
在南半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多所高校与厦大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悉尼大学、奥克兰大学等知名学府与厦大在海洋科学、经济学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研究。
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不仅体现在学生流动层面,更深入到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厦门大学依托经济学、管理学、海洋科学、化学等优势学科,牵头组建了多个国际学术联盟。如“全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就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校园内的跨文化氛围同样浓厚。每年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成为各国学生展示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从东南亚的传统舞蹈到欧洲的古典音乐,从非洲的鼓乐表演到美洲的特色美食,整个校园仿佛微缩的“地球村”。厦大还创新性地推出“中外学生结对子”项目,让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在相互学习中消除文化隔阂。
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表示:“教育的国际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鉴。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的学生来厦大学习,也积极推动中国学生到海外交流。目前厦大已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赴境外学习,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这种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使得厦门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厦大的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两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化的人文交流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沃土。
随着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厦门大学将继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提升跨境教育质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更多跨文化桥梁人才。这座矗立于东海之滨的百年学府,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洲四海的求知者,共同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