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江海要闻>正文

青海有哪些民族

时间:2025-09-13作者:南通新闻网阅读:1分类:江海要闻

  在青海高原的晨曦中,西宁市城东区的国际村社区渐渐苏醒。沿着湟水河畔行走,空气中飘来烤馕与酥油茶交织的香气,头戴白帽的回族老人正在擦拭清真寺的门廊,几位藏族青年捧着哈达走向塔尔寺方向,穿绣花坎肩的土族姑娘笑着掠过街角——这样多元交融的场景,正是青海多民族共生共存的生动写照。

  青海省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缩影,聚居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54个民族。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9.47%,几乎占据总人口半壁江山,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有6个,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独特人文景观。

  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族作为世居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海北等自治州。他们保持着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民俗传统,每逢藏历新年,草原上便会响起悠长的史诗吟唱,黑色牦牛毛帐篷旁飘动着五彩经幡。而环青海湖地区的藏族则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青稞酒与糌粑的醇香弥漫在田间地头。

  回族群众多聚居在化隆、门源、大通等地,形成了独特的“清真文化圈”。在湟中县鲁沙尔镇,阿拉伯风格的穹顶与中式飞檐和谐共处,每逢开斋节,万人空巷的场面彰显着宗教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手抓羊肉和盖碗茶技艺已传承三百余年,成为连接多元民族的味觉纽带。

  土族作为青海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他们绚丽的刺绣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彩虹”,轮子秋、安昭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民俗节庆中。在威远镇小庄村,73岁的非遗传承人董索仁每日仍在纺车前捻线,她手中的盘绣图案记录着这个民族从游牧到农耕的历史变迁。

  撒拉族则聚居在黄河谷地的循化县,先民7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的传说至今仍在老人们的《骆驼泉》故事中传颂。这个人口不足10万的民族完美融合了突厥语系语言与伊斯兰文化,其传统篱笆楼营造技艺和羊皮筏子制作手艺,已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保持着“那达慕”大会、蒙古长调等草原文化传统。在德令哈市的牧民新村里,新一代蒙古青年既熟练使用蒙汉双语,又通过电商平台将风干牛肉和奶制品销往全国。

  多民族共生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在黄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每年举办的“六月会”上,总能看到汉族群众敬献哈达的身影;在海东市互助县,土族婚礼上的“迎亲歌”往往夹杂着汉语祝词;而在格尔木的昆仑玉石市场,维吾尔族商人与藏族工匠用青海方言讨价还价的场景更是司空见惯。

  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转化为共同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青海创新推出“民族团结+”发展模式,在玉树建立藏毯产业合作社,帮助2000余户藏族家庭脱贫;在循化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吸纳大量撒拉族群众就业;在祁连山脚下发展生态旅游,使回族农家乐与藏族牧家乐形成互补共赢。

  高原的秋风掠过金银滩草原时,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正如期举行。藏族诗人用康巴方言吟诵雪山,蒙古族作家用卫拉特语歌唱草原,土族歌手用《唐德格玛》调式赞美丰收——这些声音最终都汇入同一个旋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青海各族儿女正在青藏高原上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团结进步之歌。

上一篇:哪些大学有量子力学专业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