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江苏南通海门区传来捷报:今年前7个月,当地累计签约重大项目38个,总投资规模超预期完成序时进度。其中,江苏德硅凯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月,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将达3.5亿元。这家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正以"海门速度"攻克光学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沪海产业协同的典型样本。
在长江北岸的这片热土上,一场打破行政壁垒的深度合作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海门区与上海虹口区、宝山区等地签订联合招商协议,创新提出"总部在上海、生产在海门""孵化在上海、制造在海门"的产业协作模式。今年4月,海门区委书记沈旭东更以"将海门视为虹口飞地"的开放姿态,推动两地共建产业生态。8月,随着南通新机场进入建设筹备阶段,叠加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推进,"30分钟直达上海"的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企业获得感是检验政策成效的最佳标尺。南亚新材料科技投资12亿元的高端电子电路基材基地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5个月,建成后年产60万平方米高性能基材膜;江苏德硅二期项目从提出需求到签订协议仅耗时半年,政府专班全程护航。"这里的高效服务让我们能专注技术攻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德勇的感慨,道出众多沪籍企业选择海门的关键原因。
据海门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黄健辉介绍,当地已确立"两个80%"发展目标:未来80%引进项目源自上海,80%规上企业与上海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这一战略背后,是海门区年初出台的招商引资新政——通过整合全区资源,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过去"单打独斗"的粗放招商模式。
观察人士指出,海门从"承接上海溢出"到"共建产业共同体"的转型,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度协同阶段。随着更多像电子竞技俱乐部"觅乐"品牌中国区总部这样的双向合作案例涌现,沪海两地正在书写"成本降级、能级升级"的共赢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