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襄阳市市委党校(以下简称“襄阳党校”)的校园内,出现了一批批行色匆匆却又充满求知欲的在职人士。他们并非前来参加常规的干部培训,而是步入了一个更为专业和系统化的学术殿堂——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联合开办的在职研究生班。这一现象背后,是襄阳党校积极整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战略的生动实践,也为众多渴望深造的本地在职人员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学术平台的大门。
长期以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面临着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地域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困境。为了突破这些瓶颈,襄阳党校充分发挥其作为地方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主阵地的作用,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将研究生教育直接引入襄阳,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地化落地。据了解,目前与襄阳党校合作举办研究生班的大学并非单一院校,而是一个涵盖多学科门类的“高校联盟”,旨在满足不同领域人才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在众多合作院校中,武汉理工大学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科领域实力雄厚。其在襄阳党校开设的相关工程管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班,紧密对接襄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新兴汽车产业城的战略发展需求,为本地制造业、工程技术领域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不仅注重理论前沿,更强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吸引了大量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报名。
与此同时,华中师范大学这所师范教育领域的翘楚,也将它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襄阳。该校在襄阳党校开设的教育管理、心理学、学科教学等方向的在职研究生班,为襄阳市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深造机会。许多一线教师反映,能够在本地接受华中师范大学名师的指导,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两所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在合作名单中占据重要一席。该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在襄阳党校开设的相关领域在职研究生班,不仅服务于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也与鄂西北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相结合,培养了众多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
此外,经多方了解,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也与襄阳党校保持了长期的研究生教育合作。湖北大学在文学、历史、管理学等领域,武汉科技大学在冶金、化工、计算机等领域均设有在职研究生培养项目,进一步丰富了襄阳本地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谱系,为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条战线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
这些研究生班通常采取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利用周末或集中授课时间进行教学,有效缓解了学员的工学矛盾。在教学管理上,合作大学负责核心课程的讲授、学位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确保教学质量与校本部标准一致;襄阳党校则提供优良的教学设施、后勤保障和本地化服务,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规范的联合培养体系。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学位证书的含金量,又极大地方便了学员,免去了他们长途奔波求学的辛苦。
一位在襄阳市某机关单位工作的王姓学员分享了他的感受:“以前总想着去武汉读研,但工作和家庭实在难以兼顾。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名校教授的课,课程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我们地方发展的实际案例,感觉特别解渴。同学基本都是本地的同行,课后交流起来特别有共鸣,还能互相介绍资源、合作项目,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个拓展视野和人脉的宝贵平台。”
襄阳党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入高校研究生班是党校拓展办学功能、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通过与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不仅提升了党校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襄阳市构建学习型城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入了持续动能。这些研究生班的学员大多来自本市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将直接转化为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和执行力。
业内专家指出,地方党校与高校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它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地域壁垒,实现了知识传播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襄阳党校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高层次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襄阳党校作为连接国内顶尖学术资源与地方人才培养的桥梁,其角色将愈发重要。未来,预计会有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知名高校加入合作行列,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为襄阳及周边地区的在职人员提供更丰富、更前沿的深造选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更雄厚的人才资本。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学术新枝,正沐浴着知识与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静待繁花似锦、硕果盈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