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清华园里银杏金黄,涌动的人潮中,一股来自长三角经济重镇南京的求贤热浪,正悄然汇聚。近日,一场聚焦高端法务人才的专场招聘活动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拉开帷幕,多家南京龙头企业与创新标杆在此摆开“擂台”,面向顶尖学府的法学精英伸出橄榄枝。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人才招募,更是观察城市产业升级、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人才流动新趋势的生动窗口。
招聘现场气氛热烈,与北京微寒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前来设摊的企业阵容,清晰地勾勒出南京“4+4+1”主导产业发展的脉络。首先是以扬子石化、南钢集团等为代表的老牌工业巨头,这些体量庞大的传统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对精通国际商事规则、合规管理、环境资源法规的法务人才求贤若渴。一位扬子石化的招聘负责人坦言:“我们不仅需要处理传统的合同审核与诉讼纠纷,更迫切需要能为海外项目投资、碳交易、技术引进等新兴业务提供全流程法律支撑的复合型专家。清华学生扎实的法学功底与国际视野,正是我们看重的。”
与此同时,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技型企业成为招聘会上的亮点。来自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顶尖通信技术企业,其招聘台前排起了长队。该公司近年来在5G、6G领域专利布局迅猛,对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跨国技术合作中的法律风险防控有着极高要求。其人力资源总监表示:“我们寻找的不是普通的法务,而是能够参与前沿技术规则制定、具备战略思维的法律‘架构师’。清华法学院在科技法、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我们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
此外,金融与新兴业态的代表也颇为抢眼。江苏银行、南京证券等金融机构,带来了对金融科技合规、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法务岗位的需求。而一批从南京江北新区、软件谷走出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独角兽”或“瞪羚”企业,则展现了对数据合规、投融资法律事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等新兴法律领域的旺盛需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亲自到场,他感慨道:“公司正处于登陆科创板的关键阶段,每一步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我们需要能理解科学家思维、懂资本市场的法律同行者,清华学子具备这样的潜力。”
为何南京企业如此集中地将目光投向清华园?这背后是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层驱动。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产业的发展能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层次,当城市的经济形态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跃迁时,必然呼唤与之匹配的高端法律智慧。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分析指出:“南京的产业升级,特别是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攀升,使得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风控、事中把控、战略引领’转变。这要求法务人员不仅懂法律,还要懂产业、懂管理、懂国际规则。清华大学培养的正是这种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层析辨能力的顶尖法律人才。”
前来应聘的清华学子们,则展现出了新一代法律人对职业选择的多元考量。除了优厚的薪酬待遇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他们同样看重企业所在城市的发展活力、文化底蕴与生活品质。法学院硕士生王同学在与一家南京智能制造企业深入交流后表示:“南京不仅是一座经济活跃的城市,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我调研过,南京在法治政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为我们法律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相较于一线城市,南京的生活压力更可控,幸福感和事业发展有望实现更好的平衡。”他的想法代表了不少应聘者的心声,显示出人才择业观从单一追逐“北上广深”,向综合考虑职业发展与生活品质的理性转变。
这场在最高学府内进行的“人才争夺战”,也引发了关于法学教育如何更好对接社会需求的思考。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观察认为,市场的要求正倒逼法学教育进行改革,除了传统的部门法教学,更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培养,融入科技、金融、管理等知识,提升学生的复合型能力。而南京企业带来的具体岗位需求,恰好为法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市场信号”和改革方向。
南京企业组团赴清华招揽法务人才,这一现象超越了单纯的招聘事件。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端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反映了城市间人才竞争已进入以产业能级、法治环境、生活品质等综合实力比拼的新阶段。对于南京而言,吸引清华这样的顶尖法律人才,不仅是填补企业法务空缺,更是为城市的创新发展生态注入最关键的“规则”要素,为经济航船的行稳致远构筑起坚固的法律“压舱石”。而对于怀揣理想的法学学子,南京提供的则是一个能将专业所学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宝贵机遇。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其影响必将超越这个招聘季,持续为南京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