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与教育厅联合公布了具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名单,这一举措标志着江苏省在深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工程博士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哲学博士(PhD)的专业学位,其设立初衷在于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和前沿产业视野的复合型顶尖人才,旨在破解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两张皮”的难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核心智力动能。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与教育强省,其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拥有显著的集群优势。此次获批招收工程博士的高校,无一不是在这些相关学科领域拥有深厚积淀和突出特色的佼佼者。它们将肩负起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产业创新链培养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的重任。
在本次公布的名单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这两所实力雄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赫然在列。南京大学凭借其在微电子、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方向的综合学科优势,其工程博士培养将侧重于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东南大学则以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传统工科强项著称,其工程博士项目将突出在重大工程实践、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网络等领域的攻关与创新。
同样入围的还有多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博士培养,将紧密服务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和高端装备制造需求;南京理工大学则在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化学工程等方向具有独特优势,聚焦国防现代化与民用高科技产业。河海大学依托其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顶尖学科实力,致力于培养解决国家水安全、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问题的尖端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领域深耕不辍,其工程博士培养将面向绿色矿山、智能开采与清洁能源利用等国家能源战略方向。
此外,一批在特定行业或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省属重点高校也获得了工程博士招生资格,这充分体现了工程博士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精准定位。南京工业大学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成果丰硕,其培养的工程博士将面向绿色化工、先进材料合成与生物制造等产业前沿。南京邮电大学聚焦电子信息、物联网、现代邮政工程,旨在为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输送高端人才。江苏大学在农业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领域的特色,使其工程博士培养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装备升级紧密相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凭借大气科学的领先地位,将工程博士培养拓展至气象装备、环境监测与气候变化应对等交叉领域。
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与传统学术型博士有显著区别,它更加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各培养单位普遍采用了“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选题直接来源于行业企业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不仅要具备理论创新性,更要有明确的工程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培养过程将包括大量的企业实践、项目研发和跨学科协作,确保博士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锤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东南大学可能与中电科集团、中交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围绕芯片设计、智慧交通等方向联合培养;南京工业大学则可能携手扬子石化、药明康德等大型企业,聚焦化工过程强化、新药研发工程等课题。
这一政策的落地,对江苏省的创新发展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省内重点产业提供了稳定、高端的本土化人才供给,降低了企业对顶尖研发人才的引进成本,有助于强化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它倒逼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改革评价体系,推动科研工作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促进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高效循环。对于广大工程技术人才而言,工程博士项目开辟了一条在产业一线成长为学术与工程能力兼备的领军人才的新路径,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报考和深造热情。
展望未来,随着这些高校工程博士项目的全面启动和深入推进,江苏省有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并加速“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将为江苏“制造强省”向“智造强省”的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引擎,也为我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贡献宝贵的“江苏经验”。可以预见,一批批兼具科学家素养和工程师本领的工程博士,将从江苏的高校中走出,在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