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通市空气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南通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并率先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全年优良天数比率达86.1%,位居全省第二;臭氧平均浓度156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协同治理:臭氧与PM2.5“双控双减”
南通以臭氧污染综合治理为抓手,实施“五大行动”,包括VOCs原辅材料替代、氮氧化物治理提升等,推进40项“夏病冬治”工程,预计2025年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比率达87%。崇川区通过工业涂装、船舶制造等行业废气全流程治理,推广低VOCs涂料,全年PM2.5浓度同比改善8.4%,优良天数比例达85.8%。如皋市则通过清洁原料替代、无组织排放治理等,PM2.5浓度同比下降2.7%,臭氧超标天数减少12天。
科技赋能:构建精准治污体系
南通依托“陆空一体”监测网络,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查、激光雷达扫描、在线监控等手段,实现污染源动态溯源。通州区通过大气走航和网格化监测,完成50家重点企业废气在线监控联网,淘汰老旧柴油车350辆,动态清零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崇川区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处置大气预警1010条,覆盖142家臭氧管控企业。
绿色转型:产业升级与减排并行
南通推动重点行业深度减排,2024年实施746个大气治理项目,完成200家铸造、水泥企业整治,培育环保绩效AB级标杆企业5家以上。通州区通过“政企结对”帮扶机制,引导企业升级治污设施,获中央及省级奖补资金超1200万元。如皋市通过“企业自查+专家核查”模式,推进86家铸造企业废气治理,淘汰老旧机械100台。
全民共享:蓝天白云成“标配”
随着空气质量改善,“南通蓝”成为市民生活日常。2024年,南通主城区PM2.5浓度稳定在25微克/立方米,市民可“隔江望见浦东‘三件套’”,紫琅湖、五山滨江等生态地标频现“漫画云”“绝美晚霞”。通州区更提前21天完成年度优良天目标,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2天。
未来,南通将继续以工程治污与精细管理并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力争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削减目标全面达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南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