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尚未完全侵袭这座学术氛围浓厚的南方城市,但在百年名校X大学古朴的文学院楼前,一种无形的紧张与期待已悄然弥漫。又一年高校招生季临近,对于志在叩开文学殿堂大门的莘莘学子而言,面试无疑是通往梦想之路的最后一道,也是最考验综合素养的门槛。文学院的面试,远非简单的知识问答,更像是一场与未来导师进行的、关于文学感悟、思维潜能与学术热忱的深度对话。那么,在这场关键的对谈中,导师们究竟会抛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选拔逻辑与期待?
“我们首先关注的,绝非学生背诵了多少文学史知识,而是他/她是否真正拥有对语言的敏感、对文本的敬畏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文学院资深教授、多年参与招生面试工作的林教授如是说。他坦言,面试的核心目的在于“识人”,在于穿透成绩单和简历,发现那个鲜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灵魂。因此,开场问题往往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能谈谈你最近读过的一本,与报考专业无关的‘闲书’吗?”或者“在你成长过程中,哪一部文学作品(可能是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曾深刻地触动过你,为什么?”这类问题旨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广度、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化的思考能力。林教授强调,他们期待听到的不是标准答案或名著简介,而是学生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之间的共鸣,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或许还不成熟但真诚的见解。
对于报考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考官的提问会展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古代文学方向的面试现场,可能会从一句具体的诗词鉴赏开始。“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请你谈谈对杜甫晚年律诗艺术成就的理解。”这不仅检验学生的诗词积累,更考察其审美感悟力和微观分析能力。而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考官,则可能聚焦于学生对文学思潮的宏观把握与批判性思维。“你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对当代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其得失如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面试,则必然涉及跨文化视野。“试比较《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这两位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余人’形象有何异同?”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娴熟的比较分析方法。
创作能力是文学院,尤其是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极为看重的一环。面试中,考官常常会设置即兴的小型“创作实验室”。例如,提供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如“隧道”、“蓝墨水”、“旧收音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一个微型故事或一段场景描写。又或者,展示一幅意境深远的绘画或摄影作品,让学生现场描述其感受并阐发联想。这类测试的目的,不在于评判作品是否完美,而在于观察学生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将抽象感觉转化为具体文字的天赋与潜力。一位参与过面试的年轻教师透露:“我们想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是那种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哪怕想法稚嫩,但只要有灵气、有独特性,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学术潜力的探测,是面试的另一重头戏。考官可能会有意引导学生进入略有争议或前沿性的学术话题。“近年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很热烈,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你认为它对文学创作是挑战还是机遇?”这类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评估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学术动态的敏感性。甚至,考官可能会就学生提交的读书报告或学术随笔中的某个观点进行追问,深入探讨,以判断其研究的严谨性、思维的深度以及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一位副院长指出:“我们寻找的是未来的研究者,他们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以及谦逊而开放的学术态度。”
除了专业素养,个人品质与求学动机也是面试官衡量的重要维度。“你为什么选择文学而不是其他学科?”“你认为在当今时代,学习人文社科的意义何在?”“如果入学后,你发现学术研究的现实与你的想象有差距,你会如何调整?”这些问题直指学生的内心世界,考察其选择是否坚定、价值观是否端正,以及是否具备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考官希望通过坦诚的交流,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热爱学术,能否在枯燥的研读中保持持久的热忱与毅力。
值得一提的是,面试并非单向的拷问,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许多教授会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你对我们学院的哪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你希望在未来三年中得到怎样的学术训练?”积极主动且富有见地的提问,往往能展现学生的准备充分度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为面试表现加分不少。
纵观文学院的面试,其问题设计可谓精心而多维,既有对经典知识的尊重,也有对创新思维的呼唤;既看重深厚的学养,也珍视可贵的灵气。它是一场综合能力的检阅,旨在选拔出那些不仅具备扎实基础,更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清晰自我认知和真正学术热情的“读书种子”。正如文学院院长最后总结的那样:“我们最终要寻找的,是那些眼睛里有光、心中有火,能够与文字缔结深厚缘分,并愿意为守护和创造精神财富贡献力量的年轻人。面试,就是我们去发现、去确认这束光与这团火的过程。”对于即将踏上考场的学子而言,或许最好的准备并非机械地背诵答案,而是回归本心,真诚地展示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思考,与考官展开一场关于文学、关于梦想的平等而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