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南通讯
自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启动以来,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重要沿海城市,其渔业生产、海产品安全及公众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南通沿海区域放射性指标处于安全阈值内,但长期风险防控与产业转型挑战仍存。
现状:放射性监测常态化,海产品安全性可控
南通市自2023年6月起即启动沿海地区海产品放射性应急监测,构建覆盖捕捞、养殖、流通环节的全链条检测体系。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南通海域氚、碳-14等关键指标未超出国家标准,远洋捕捞及养殖水产品均通过严格筛查。南通渔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本地养殖企业已全面采用国产种苗与饲料,避免受污染海域生物链输入风险。
行业:日料产业转型求生,本土海鲜消费信心回升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南通市日料行业经历震荡。2023年8月,海关总署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南通多家日料店紧急调整供应链,改用国产海鲜及替代食材。目前,超80%的日料企业完成转型,主打“国产深海鱼刺身”“本土特色寿司”等新品类,部分门店营业额恢复至排海前水平。市民王女士称:“更信任国产海鲜,政府检测透明,吃得放心。”
挑战:渔民忧心远期市场,科研助力风险预判
尽管当前海产品销量稳定,部分渔民对远期市场持谨慎态度。如东县渔民陈师傅坦言:“核污染水扩散模型预测未来十年洋流可能影响捕捞区,需提前规划转型。”南京大学海洋科学团队研究表明,南通沿海受黑潮延伸体与沿岸流双重影响,污染物扩散速度低于预期,但需持续跟踪生物富集效应。
应对:政府强化管控,产学研协同攻关
南通市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核污染水影响动态评估平台”,实时模拟污染物迁移路径。同时,推动渔业升级,试点深海网箱养殖、陆基循环水工厂等低风险模式。市生态环境局强调,将加密近岸水体及沉积物采样频率,确保数据公开透明。
专家呼吁:理性应对长期风险,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专家指出,核污染水排海属全球性环境问题,需通过国际协作加强监测技术共享与责任追溯。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国产远洋捕捞产品,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深海鱼类。
南通市正以“监测—预警—转型”一体化机制应对核污染水长期影响,为沿海城市风险防控提供样本。
(注:本文内容综合政府公开数据、行业调研及学术研究成果,相关信息将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