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往来车辆川流不息。这座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不仅缩短了南通与上海的地理距离,更见证着两座城市日益紧密的人文联结。近日,"江海风韵·申城记忆"南通非遗文化周在上海豫园揭幕,成为两地深化人文协同发展的最新注脚。
百年文脉共溯长江水
南通博物苑内,清末实业家张謇手书的"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股票静静陈列。1904年,这位"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在上海十六铺创办航运企业,开辟了通沪定期航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指出:"从大生纱厂到复旦公学,从吴淞商船学校到南通更俗剧场,张謇创造的诸多'中国第一',都深深烙印着沪通联动的基因。"
这种历史渊源在当代焕发新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南通更俗剧院连续17年开展"双城剧场"项目,累计联合创排剧目23部,观众超50万人次。去年复排的话剧《雷雨》中,曹禺先生笔下"周公馆"的家具陈设,正源自南通红木雕刻非遗传承人刘志贤团队的精工制作。
创新协同培育文化新生态
在沪通科技产业园的"长三角数字文创港",90后南通创业者陈墨正带领团队为上海某游戏公司开发江南古镇场景。"我们运用蓝印花布纹样设计游戏皮肤,把板鹞风筝转化为飞行道具,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获得了新生。"目前,园区内32家南通企业承接上海文化订单,年产值突破8亿元。
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样亮眼。上海大学与南通大学共建的"长江口文化遗产研究院",三年来联合开展长江口沉船考古、方言保护等课题17项。每周五的"沪通文化直通车"上,两地高校学生通过VR技术"云游"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与南通抗大九分校旧址。
民间往来织就温情纽带
每个周末的清晨,上海阿姨周美珍都会乘坐首班动车返回故乡南通。作为"候鸟式养老"群体的一员,她在南通开发的"上海社区"里组织沪剧沙龙:"这里菜场能刷上海社保卡,医院有上海专家坐诊,我们150多位老伙伴把‘异地养老’过成了‘同城生活’。"
这种温情互动延伸至年轻一代。由两地团委发起的"长江小使者"计划中,500名青少年结对探访沪通历史街区,用短视频记录城市记忆。14岁的上海学生李想在南通唐闸古镇发现:"原来商务印书馆最早的外埠分馆就在这里,和我们虹口的印刷旧址遥相呼应。"
跨江融合迈向纵深发展
随着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推进,两地正构建"半小时文化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年内将推出"沪通文化一卡通",整合两地80处文博场馆和演艺资源。南通市文广旅局局长透露,总投资15亿元的长江口文旅走廊即将启动,将串联起上海崇明、南通狼山等生态文化节点。
从张謇时代的实业救国到新时代的文化共兴,南通与上海的人文交流始终奔腾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南通的板鹞风筝带着蓝印花布纹样飞越长江,当上海的话剧舞台回响着通剧唱腔,长江入海处的这两颗明珠,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碰撞出更璀璨的人文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