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得名“紫琅”源于其历史地理与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主要关联狼山及周边地理特征:
山名演变
狼山因山形似狼或传说曾有白狼居此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州牧杨钧认为“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又因山体北麓的紫石岩盛产紫色岩石,故称“紫琅山”。狼山作为佛教名山,其名称的文化演变逐渐成为南通地域象征。
地理特征与资源利用
紫琅山(狼山)的紫色岩石(紫琅石)在南通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代南通缺乏石料资源,紫琅石成为铺路等市政工程的主要材料,进一步强化了“紫琅”与城市的关联。尽管部分紫琅石取自已消失的第六座山“镶山”,但紫琅山仍是名称的核心来源。
城市雅称的传播
“紫琅”作为狼山别称,逐渐演变为南通的城市雅称。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及地方志中多以“紫琅”代指南通,近代张謇等名人也沿用此称,使其文化内涵深化。此外,南通别称中“静海”“通州”等古名逐渐被“紫琅”取代,成为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综上,“紫琅”一名融合了自然地理特征、历史人物推动及文化传播,成为南通独特的城市标识。